子课题:基于“在地文化”的师生归属感提升的典型案例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环境的变迁,学校面临教师流动性增强、学生文化背景多元化等挑战,师生归属感不足成为制约学校凝聚力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本子课题旨在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探索“在地文化”与学校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揭示文化浸润对教师教学行为、教育行为以及学生行为优化的具体影响,为主课题提供实践支撑与策略依据。
二、概念的界定
1. “在地文化”:学校独有的文化生态系统,涵盖校史底蕴、地方风土、环境资源等,是师生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
2. 师生归属感:师生对学校的情感依恋与心理认同,表现为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及主动参与学校事务的意愿。
3. 典型案例:能够反映“在地文化”与师生行为优化之间因果关系的代表性实践案例,覆盖不同年级、学科及师生群体。
三、研究的目标
1. 挖掘“在地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典型实践模式。
2. 分析文化融合对教师教学行为、教育行为及学生行为的具体优化路径。
3. 提炼可推广的“在地文化”校本实践策略,增强师生归属感与学校文化品牌建设。
四、研究的内容
(一)“在地文化”与学校发展融合下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案例研究
1.资源整合与课程设计
深入挖掘校史、传统工艺、地方非遗、方言故事等地方文化资源,梳理其中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元素。以语文、美术等学科为例,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将本地名人轶事融入语文写作教学,把传统手工艺制作引入美术案例展示。探索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在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模式,分析如何借助这些教学方法营造沉浸式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活力。
2.教学方法创新实践
选取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周边文化古迹开展课题研究、开设“微悦编”艺术工作坊并举办学生作品展览等典型教学案例,详细剖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策略的具体方式。研究教师如何通过巧妙创设与在地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实践,以此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有效提升课堂参与度。
3.多维度评估分析
运用教学日志、学生作品分析、课堂观察量表等多种评估工具,从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效两个关键维度,对比融合“在地文化”前后的教学行为变化,总结优化路径(如跨学科协作、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等)。
(二)“在地文化”与学校发展融合下优化教师教育行为的案例研究
1.德育活动创新设计
深度剖析学校“先蚕书苑”“小满戏苑”等文化品牌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设计系列主题德育活动。聚焦教师在德育、班级管理等教育活动中对“在地文化”的运用。例如,班主任结合学校“先蚕书苑”的文化内涵,设计班级读书活动;或利用“小满戏苑”的地方戏曲资源,组织学生编排德育主题短剧,强化集体凝聚力。
2.师生互动模式转型
分析教师如何通过“在地文化”主题活动(如校史讲解团、文化节志愿服务)增进师生情感联结。典型案例可包括非本地籍教师通过参与地方文化体验活动,增强自身认同感后,更主动引导学生融入校园文化。
3.教师专业成长
依托“菱叶渡”教科平台,构建“在地文化”教研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如何定期组织案例分享与实践反思活动,促进教师在地方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与理论提升,分析教师专业成长在教学实践、课程设计、教育理念更新等维度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
(三)与学校发展融合下优化学生行为的案例研究
1文化认同与行为改善
选取流动儿童或文化适应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参与“在地文化”活动(如“五聚桥”家校联合活动、地方非遗体验)后的行为变化。例如,通过“古校寻根”项目,学生从校史中汲取归属感,减少课堂纪律问题,增强责任感。
2.集体参与与责任感提升
分析学生在“在地文化”特色活动(如“升明湾”党建引领的社区服务、文化古迹保护实践)中的表现,典型案例可展示学生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活动策划者,主动承担校园文化宣传任务。
3.学业与综合素质协同发展
结合“在地文化”校本课程(如“先蚕书苑”阅读计划),研究学生通过文化探究项目提升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素养的案例,并量化其行为改善数据(如出勤率、活动参与度、同伴评价等)。
五、研究的措施
1.建立案例研究团队,成员包括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教育科研人员等,明确分工,保障研究有序开展。
2.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案例研究,提供教学和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案例。
3.定期组织案例研讨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六、研究的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师教学、教育行为案例以及学生行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规律和经验。
2.观察法:深入课堂、校园活动现场,观察师生在“在地文化”氛围下的行为表现,记录相关数据和现象。
3.访谈法:与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在地文化”的认知、在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获取一手资料。
七、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4年10月-2025年5月):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文献研究,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制定研究计划和案例收集标准。
2.第二阶段(案例收集阶段:2025年5月-2026年3月):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广泛收集“在地文化”与学校发展融合下师生行为优化的案例,并进行初步整理和分类。
3.第三阶段(案例分析阶段:2026年3月-2026年5月):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在地文化”对师生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优化策略。
4.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26年6月-2026年10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案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组织校内交流活动,推广成功案例和经验。
八、预期的成果
1. 实践成果:
《“在地文化”教学创新案例集》(含课程设计、教学视频、学生作品);
《德育实践典型案例报告》(附活动方案与效果分析)。
2. 理论成果:
发表关于“在地文化”促进师生行为优化的研究论文若干篇;
3. 社会效益:
形成“在地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提升学校区域影响力;
为同类学校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