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在地文化” 的师生归属感提升的途径、方法、策略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教育事业持续革新的当下,学校文化建设和师生归属感的培育,已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就本校而言,分校独立后,一系列变化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挑战。古稀校舍、教师团队的调整重组,使得教师们对学校发展和自身提升感到迷茫,归属感显著降低。与此同时,非本地籍教师和流动儿童比例逐年上升,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认同难以达成,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同样有待提升。
“在地文化” 作为学校独特文化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推动学校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开展 “基于‘在地文化’的师生归属感提升的途径、方法、策略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解决本校当前面临的问题,还能为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师生归属感培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概念的界定
(一)在地文化
“在地” 源自 “在地化”,并非单纯指代地理区位,而是强调设计对特定地域的回应,旨在促使设计扎根于当地,与周围环境进行良性互动,激发新的活力。在本课题中,“在地文化” 指学校在独特的文化、历史、风土、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烙印。师生在与 “在地文化” 的长期接触和情感交流中,形成具有相似性和共鸣的文化圈,进而塑造出独特且深厚的 “在地文化”。
(二)师生归属感
归属感,也被称为 “隶属感”,是个人被他人或所在群体认知、认可与接纳时产生的内心感受。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943 年提出,归属需求属于文化心理范畴。师生归属感体现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与融入,在学校中获得身份的适配、情感的依托和心灵的栖息。具体表现为对学校的情感和心理认同,积极履行自身职责,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形成集体荣誉感、认同感、责任感等。
三、研究的目标
(一)探寻融合路径
通过调查、收集等研究手段,深入探寻 “在地文化” 与学校文化融合的有效路径,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构建策略体系
基于研究成果,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以提升师生归属感为目标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体系,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三)实现共同发展
通过提升师生归属感,增强师生的行动力,促使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实现学校文化与师生素养的共同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学校品牌文化。
四、研究的内容
(一)“在地文化” 资源与师生认知调查
对盛泽镇及周边地区可开发利用的 “在地文化” 资源展开全面调查,深入了解师生对 “在地文化” 的认知程度和需求情况。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对学校在教育理念、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学校的优势、劣势、关键点和突破点。
(二)文献研究与理论梳理
开展 “在地文化” 和文化归属感的文献研究,弥补调查研究资料的不足,全面了解 “在地文化”、文化归属感和学校文化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提升途径与策略探索
通过学校环境考察、未来规划研讨、区教研室引领、教育教学研讨与实践以及科室协同合作,探索 “五管齐下” 的具体实施路径。即借助 “升明湾” 党建进行思想引领、“菱叶渡” 教科促进教师发展、“先蚕书苑” 教学打造师生文化、“小满戏苑” 德育创新育人文化、“五聚桥” 家校联合推动学校发展,总结可实施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四)典型案例分析
选取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分析 “在地文化” 与学校文化融合对师生行为产生的影响,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五)后测研究与效果评估
通过评价检测 “在地文化” 对师生归属感提升的影响,以及对学校独特品牌文化特色形成的影响。从师生个体品质发展和群体文化熏陶变化等方面,评估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依据。
五、研究的措施
(一)成立研究团队
组建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教研员等组成的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定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和交流,提升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二)加强资源整合
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盛泽镇及周边地区的 “在地文化” 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平台。与区教研室、其他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三)开展实践活动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 “在地文化” 融入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活动等各个环节,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研究成果。
(四)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在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成员和师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参与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
六、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师生对 “在地文化” 的认知和需求信息,以及学校在文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相关数据,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二)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 “在地文化”、文化归属感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三)行动研究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探索提升师生归属感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研究方案。
(四)案例分析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 “在地文化” 与学校文化融合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七、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成员分工。
2.开展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现状,撰写文献综述。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二)实施阶段
1.开展 “在地文化” 资源和师生认知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2.组织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和教师开展培训和研讨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3.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 “在地文化” 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探索提升师生归属感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4.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三)总结阶段
1.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研究成果。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文集。
3.申请课题结题,组织成果推广和应用。
八、预期的成果
(一)研究报告
撰写《基于 “在地文化” 的师生归属感提升的途径、方法、策略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果和经验。
(二)论文发表
在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升课题研究的影响力。
(三)案例集
编写《基于 “在地文化” 的师生归属感提升典型案例集》,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师生归属感培育提供实践参考。
(四)实践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造具有特色的学校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