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通常在15至20分钟左右,但对新环境和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数数、认识简单图形等,但这些知识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描述数学问题或现象时,可能会出现表达不清晰、不准确的情况。但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教师给予耐心的引导和鼓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学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家庭环境、学前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 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学习进度较快;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才能掌握知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包括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图形认识、分类整理等。教材通过大量的情境图和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本册教科书有5个教学单元,分别属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内容领域,还安排了3次“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最后安排了期末复习。
内容领域 | 主题 | 单元 |
数与代数 | 数与运算 数量关系 | 一 0-5的认识和加减法 |
二 6-9的认识和加减法 | ||
四 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
五 认识11-19 | ||
图形与几何 | 图形的认识和测量 | 三 图形的初步认识(一) |
综合与实践 | 数学游戏分享 | |
生活中的位置 | ||
好玩的抢10 |
“数与运算”主题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0~19这些自然数,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数量关系”主题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的教学内容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综合实践活动“数学游戏分享”主要让学生用“数”介绍自己,认识同学,介绍自己的幼儿园;回顾、分享在幼儿园经历的与数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和同学一起数数、比较数量多少,拼搭积木和图形,比较图形大小,分类整理物品等。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位置”主要让学生结合教室情境,认识前、后、上、下、左、右,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品和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布置教室后面黑板或墙面的活动中加深对位置关系的体验,了解并能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介绍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对现实空间三个维度方向的初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好玩的抢10”主要让学生结合和是10的两个数或多个数的加法,在分组游戏的过程中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思考,感受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设计、介绍与加减法运算相关的其他数学游戏,积累设计并实施游戏的活动经验,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价值。
(二)编写特点
1.体现数与运算之间的密切关联。数是运算的对象,数的表示方法影响着运算的算理。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的认识,增强数感。
2.循序渐进地编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3.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更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出教学内容,设计能够激发兴趣的教学活动和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活动。
4.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促进不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科书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增加课程内容的弹性,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在精心设计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习题基础上,更加重视习题背景的现实性和人文性、思维过程的探索性和开放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0~19各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会读、写这些数。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不包括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感悟基本特征。
●有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数感、空间观念、符号意识、运算能力。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0~19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
●认识常见几何图形。
●平面内简单的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空间观念的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
1.经历抽象过程,理解数与运算。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教学认数时,应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数的抽象过程,理解数的合义。
2.自主探索交流,理解算理算法。本学期学习的加减计算数目较小,学生容易算出得数,但教学时仍应重视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运算的算理,逐步掌握算法。
3.及时回顾整理,建立认知结构。在一段学习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及时回顾相关知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全貌,感悟同一主题的内容核心。同时,通过整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有助于提纲挈领地把握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相
应的认知结构。
4.开展评价反思,激励学习,改进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之后,应充分利用“评价与反思”中的内容,让学生逐条对照,开展自我评价。
六、教学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安38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剩余教学时间留作机动,进行灵活性,创造性的安排教学。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练习课、以及评价学习情况等。
各单元的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综合实践活动:数学游戏分享 6课时
第一单元0~ 5的认识和加减法 9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位置 2课时
第二单元6~9的认识和加减法 8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初步认识(一) 3课时
第四单元10的认识和加减法 4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好玩的“抢10” 2课时
第五单元认识11~ 19 4课时
期末复习 4课时
七、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发言情况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测验评价:定期进行学业诊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希望能够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绸都小学低数组九月教研活动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