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时、分、秒》、《认识方向》、《认识万以内的数》、《分米和毫米》、《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期末复习》和两个实践活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1、“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 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认识万以内的数”“两三位数加减法”。
(1)“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
(2)“时、分、秒”:教学从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再结合对钟面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1时和1分的实际长短;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1秒的实际长短;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时间是有序的,生活需要有序地安排。
(3)“认识万以内的数”这部分内容分两段安排。用方块、计数器和算盘表示数和数数,突出了数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更突出了“满十进一”;结合数数认识千和万,突出千和万的双重含义;数的读、写要特别关注中间、末尾有0的情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理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探索数的排列规律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
(4)“两三位数加减法”:本单元从表内加、减法的口算,类推出整十(百)数加(减)整十(百)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优化。笔算加法的重点是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笔算减法的难点是隔位退位,结合加、减法的验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关系。联系现实背景,初步掌握相应的估算方法,恰当把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
2、“图形与几何”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角的初步认识”。
(1)“分米和毫米”:联系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分米的认识,在现实背景中引出毫米的认识,体会认识毫米的实际意义;借助典型物体的长度,丰富对分米和毫米的感知。联系数的含义进行不同单位数量的换算,对长度的估计要突出“单位选择”和“数量级”的把握。
(2)“认识方向”:方向具有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双重属性,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是指一个区域,是对一类方向的粗略描述。联系对前、后、左、右的已有认识,辨认东、南、西、北,在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是教学的重点,不要求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行走路线。
(3)“角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经历角的抽象过程,知道角是指一类平面图形,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含义不尽相同;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感受角的大小,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直角的表象,规范的表达锐角和钝角,联系对多边形的初步认识,体会认识角的价值。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本单元突出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方法有调.查、实验和测量;记录和呈现数据的方法有文字、符号、图形和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分类、汇总、分组和排序;分析数据的方法有:极值数据-特定数据-分布情况一整体水平,从不同范围获得的数据存在关联,但也有区别。
4、“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1)“测定方向”:教材提供的是场景图,不是平面图,判断不同方向景物的依据是图中指南针所显示的结果;选择的观测点不同,观测的结果页随之变化。
(2)“了解你的好朋友”:要重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回顾反思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1、万以内数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活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以及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2、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包括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知道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结合现实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认识简单的平面图,能正确运用学过的方向描述现实生活中及平面图上物体或场所间的位置关系。
【班情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注意充分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呈现教学内容,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之中;充分注意利用一些含有特定数学内容的素材,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注意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选择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素材,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科书注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着眼于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对于每个领域的每堂课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探索和交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册教材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日期 | 教学内容 | 教学重点 | 课时数 |
一 | 2/20~2/25 | 开学典礼 有余数的除法
| 在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中,感受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各部分名称,会正确地读写。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正确进行计算,并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 1课时 2课时 |
二 | 2/26~3/3 | 练习一 时分秒 | 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并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认识整时和认识时、分,认识几时几分,学会看钟面,理解时分单位之间的关系。 | 2课时 2课时 |
三 | 3/4~3/10 |
认识秒 练习二 单元作业 | 认识秒,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1分、1秒有多长,学会看钟面,有相应的时间观念。 |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
四 | 3/11~3/17 | 认识方向 测定方向 | 1.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8个方向 。 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平面示意图中的方向和路线. 3.在认识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 | 3课时 1课时 |
五 | 3/18~3/24 | 认识千以内的认识 用算盘表示数 练习三 | 1.学生认识千以内的数,知道数位名称、计数单位和相邻进率,能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 2.能正确口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
六 | 3/25~3/31 | 认识万以内的数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简单的近似数 | 1.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知道数位名称、计数单位和相邻进率,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 2.会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增强估计意识。 3.能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
七 | 4/1~4/7 | 练习四 复习 单元作业 | 1.复习万以内数的数位、组成和含义,会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增强估计意识。 2.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
八 | 4/8~4/14 | 单元作业讲评 分米和毫米 简单单位换算 练习五 | 1.感受和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学会估测的方法,并能结合情境选择单位。 |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
九 | 4/15~4/21 | 两位数加减法口算 两步计算加减法实际问题 机动 | 1.正确进行两位数加减法口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
十 | 4/22~4/28 |
练习六 机动 |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简单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 3课时 1课时 |
十一 | 4/29~5/5 | 五一长假 | ||
十二 | 5/6~5/12 | 笔算加法(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 练习七
|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加法,并学会交换加数验算。 2.会用估算解决一些简单求和的实际问题。 | 2课时 2课时
|
十三 | 5/13~5/19 | 笔算减法(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隔位退位) 练习八1 | 会正确笔算三位数减法,并学会验算。 能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3课时 1课时 |
十四 | 5/20~5/26 | 练习八2 复习 单元作业
| 1.复习两三位数加减法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会正确笔算三位数减法,并学会验算。 |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
十五 | 5/27~6/2 | 单元作业讲评 认识角 直角的初步认识 练习九 | 认识角,知道各部分名称,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进行判断。 |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
十六 | 6/3~6/9 | 数据的分类和整理 练习十 了解你的好朋友
| 1.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通过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统计观念 |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
十七 | 6/10~6/16 | 期末复习 | 1.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册教册内容,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巩固,激发兴趣,达到本学期提出的教学目标。 | 4课时 |
十八 | 6/17~6/23 |
期末复习 |
通过复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使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 4课时 |
十九 | 6/24~6/30 | 期末考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