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 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包括“简易方程” 、“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加法和减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
(1) “简易方程” :本单元内容是由原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的方程内容整合而成。修订后的教材有几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以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为主,同时适当启发学生依据方程特点灵活进行思考。二是增设列方程解稍复杂相遇问题的例题。三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求不同方程的解法,逐步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2) “因数与倍数”: 这部分内容不仅知识点较多 ,而且存 在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 ,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之- - ,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材注意以学生熟悉的整数乘除法为基础,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突出相关知识和方法的逻辑关联,有序地展开教学内容。
(3)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 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含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真分数与假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第二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4) “分数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连加、连减、加减
混合式题的计算。考虑到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亦已学习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所以本单元教材十分注意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5) “解决问题的策略” :删除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重要而又最为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此前的各类数学活动中曾经多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考虑到上述具体学情,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 ,一方面注意引导
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转化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尝试从策略角度 重建相应的认知结构,体会转化的策略能够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疏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从而使原有的相对模糊的认识趋于清晰和明朗,使原本相对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具一般意义。
2、“图形与几何” 领域
“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一个元,即第六单元“圆”。
本单元教学圆的知识,主要有圆的形状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作为-种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曲线形,圆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圆的半径、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较为直观的层面,还应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形成更多、更有价值的感悟。
3、“统计与概率” 领域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是呈现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之一, 而程现和描述数据仅是统计活动中的一一个环节。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而更多地在于学会根据问题背景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及通过不同角度的数据分析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结论,从而不断加深对统计活动过程的理解,逐步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4、“综合与实践” 领域
“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蒜叶的生长” 和“球的反弹高度”。
《蒜叶的生长》是结合”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重新设计的,其侧重引导学生围绕蒜叶及其根须的生长情况,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步感受数据对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
《球的反弹高度》由原实验教材中同名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改造而成,其一方面强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的活动线索,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主动开展实验探究 ;另一方面则突出了“回顾反思”的活动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他们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认识水平。
第八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此外,修订后的教材删除了《找规律》单元内容,增设探索“积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专题活动。
教材侧重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思等活动,探素并发现几个数相加的和或几个数相乘的积的奇偶性规律,帮助他们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感受基本数学思想,培养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丰富对奇数和偶数的认识,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也有利于他们感受数学规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知识的形成 ,牢固掌握公式和方法。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关系,会求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分数与分数、分数与小数间的互化和大小比较。
4、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约分和通分的含义,灵活运用比较大小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探索和发现简单覆盖现象中的一些规律。
6、认识圆及其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初步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考方法。
8、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2、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
力。
3、弓|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
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4、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
四、教学措施
(1 )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实践”互动课堂学程导航”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 2 )激发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以基础知识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 3 )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4)切实做好”培优补偿”教育工作,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优秀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位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5)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面的扩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6)注意和学生家长联系,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 7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加以弥补知识缺陷。
(8)培养学生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9 )加强验算检查,养成习惯的培养。
五、评价方式
平时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阶段性评价:在每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阶段性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期末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检验教学质量。
六、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共安排了 63 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 5课时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0%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以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大致如下:
一、简易方程.........................12课时
二、折线统计图.........................3课时
蒜叶的生长.........................1课时
三、因数与倍数.........................12 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5课时
球的反弹高度.........................1课时
五、分数加法和减法.........................4 课时
六、圆.........................11 课时
七、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八、整理与复习.........................5课时
- 上一篇:绸都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学科计划
- 下一篇:绸都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