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都小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六 年级 语文 教学计划
|
周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 |
单元教材分析 |
教学目的要求 |
教学重、难点 |
|
第一周 第二周 (9月4日—8日 ) |
报到 1.草原 2.丁香结
|
2课时 2课时 |
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草原》描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丁香结》中,作者宗璞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寄寓在平凡的自然景物之中;《古诗词三首》都写到了自然之景,不同的景寄托着作者不同的情;《花之歌》中,诗人纪伯伦借“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表达伟大的情操 |
1. 会写“毯、陈”等22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36个词语。 2.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说说想象到的草原迷人景色。
|
1.能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景色,并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2.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想象到的画面说一说。
|
|
第三周 (9月11日—15日 ) |
3.古诗词三首 4.花之歌 书法课:疏密相间
|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
1.积累古诗词及指定的课文段落,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体会描写生动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摘录句子,做到书写美观。 3.认识排比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仿写;体会分号的用法。 4.学习汉字结构的疏密和向背原则。 |
1.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三首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能感受文中想象的奇特,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
|
|
第四周 (9月18日—22日) |
习作1 语文园地1 书法:向背有致 |
2课时 3课时 1课时
|
1.根据习作要求和提示,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能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2.学习汉字结构的疏密和向背原则。
|
1. 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经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特点,感受运用排比手法对语言起到的表达效果。
|
|
|
第五周 (9月25日—29日) |
5.七律·长征 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典 书法课:临摹练习
|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重温革命岁月”,编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写在红军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时期,全诗生动地概述了长征的艰难历程。《狼牙山五壮士》写在抗日战争时期,五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英勇杀敌,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集体英勇跳崖的故事。《开国大典》记叙了在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盛况。《灯光》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段往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重现了不同革命时期的历史画面。
|
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写法。 4.学习汉字结构的疏密和向背原则,并在实际书写中掌握运用。
|
1. 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
|
第七周 (10月8日—10月13日)
第八周 (10月16—10月20日) |
8. 灯光 9. 我的战友邱少云 习作2
语文园地2 书法课:伸缩自如 |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理解人物性格。品味“我”的心理活动,揣摩邱少云的心理。 3.写清楚活动过程,将重点部分写具体。 4. 学习汉字结构的伸缩和高低原则。 5. 通过朗读对比和仿写改写,体会反复带来的强调作用;体会提示语的多样性。 |
1.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格。 3.尝试使用“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写作。 4.通过交流平时阅读到的和自身习作中所写的场面描写,进一步巩固强化“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
|
|
第九周 (10月23日—27日) |
10.竹节人 11.宇宙生命之谜 12.故宫博物院 书法课:高低相顾 |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要求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借助旁批,圈画关键词,提取信息,梳理、交流阅读方法。 4.学习汉字结构的伸缩和高低原则。
|
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
|
第十周 (10月30日—11月3日) |
习作3 语文园地3 13.桥 书法课:临摹练习 |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
本单元以小说为主题,依次编排了《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及阅读小说的方法;知道小说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既有写实的一面,也有虚构的一面的特点。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根据题目的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话题,把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习作。 3. 能根据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在知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基础上,了解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4.学习汉字结构的伸缩和高低原则,并在实际书写中掌握运用。
|
1. 结合本单元课文,了解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阅读方法的阅读策略,能在实际中运用。 2.能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联系老支书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老支书的作用,了解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
|
第十一周 (11月6日—11月10日) |
14. 穷人 15. 金色的鱼钩 习作4 书法课:点画距离
|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任务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感悟人物形象,了解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练习写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形象。 3.对笔画较多的字,学会安排点画间的距离。 |
1.能通过环境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进一步了解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2.能从题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中选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根据生活,张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个故事。 |
|
|
第十二周 (11月13日—11月17日) |
口语交际 语文园地4 16.夏天里的成长书法课:临摹练习 |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梁]萧统”意思是写文章应以确立意旨为宗旨,而不以擅长文采为根本。本单元以“围绕中心意思写”为主题,语文要素有2个:1.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2.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包含《夏天里的成长》、《盼》两篇文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个板块,《爸爸的计划》《小站》两篇习作例文以及一篇习作训练。 |
1. 根据题目提供的请求老师同意办一份报纸并提供必要帮助的交际情景,根据有关提示,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与老师交流过程,相互进行评价,小结请求的基本要求。 2. 品读第2自然段,能找出写到的动植物,以及说说它们是怎样体现出在夏天里飞快生长这个中心意思的。 3.对笔画较多的字,学会安排点画间的距离。
|
1. 在题目规定的任务中选取一个,尝试按照请求的基本要求,说服别人支持:能说明想法,说清具体理由,恰当应对。 2. 能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
|
第十三周 (11月20日—11月24日) |
17.盼 习作例文 习作5 书法课:开合有度 |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默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3. 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内容和批注,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爱订计划的爸爸;说说课文的中心意思,和怎样一步步表达中心意思,进一步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知道习作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选材和写作。 3.学习汉字结构的开合和避就原则。 |
1.能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语句,选出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能拟一个写作提纲,围绕想好的中心意思选择材料,习作要能表达这个中心意思。 |
|
|
第十四周 (11月27日——12月1日) |
18.古诗三首 19.只有一个地球 20.青山不老 21.三黑和土地 书法课:临摹练习 |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3.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文中的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能找出有关诗句,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5.学习汉字结构的开合和避就原则,并在实际书写中掌握运用。 |
1. 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了解描写景物景象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2. 能谈谈读了课文后自己对脚下的土地新的感受。
|
|
第十五周 (12月4日—12月8日) |
口语交际 习作6 语文园地6 书法课:避就相让 |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
1. 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分小组选择一则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发表意见看法。 2. 结合本单元课文,小结了解借助注释、展开想象、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一些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能在实际中运用。 3. 学习汉字结构的开合和避就原则。 |
1. 在讨论中,认真听别人发言,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能根据公共汽车线路图和有关提示,为小林同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乘车方案。 |
|
|
第十六周 (12月11日—12月15日) |
22. 文言文二则 23. 月光曲 24. 京剧趣谈 |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 了解课文内容,能用有关的内容说说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和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4. 朗读课文对“马鞭”和“亮相”描述的部分,想象描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把想象到的画面说一说,感受京剧运用马鞭的舞台美和亮相的作用。 5.学习汉字结构的开合和避就原则,并在实际书写中掌握运用。
|
1.借助注释了解程度合适的文言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朗读。 2.能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乐曲之美。 3.能提取有关的语言文字信息,复述有关内容。
|
|
第十七周 (12月18日—12月22日) |
口语交际 习作7 语文园地7 书法课:虚实相生 |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
1. 根据题目问题的提示,搜集关于书法话题自己感兴趣方面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在与同学交流时,结合有关资料,能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对书法的认识、感受、喜好等等。 2. 能根据题目的提示,选一个自己的拿手好戏进行思考,仿照例子列一个写作提纲,然后写一篇习作。 3. 学习汉字结构的虚实和纵横原则。 |
1. 习作起一个恰当的题目,按照一定顺序写,分段表述,把重点内容写清楚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2. 通过一定的形式,朗读和背诵“高山流水”等12个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
|
|
第十八周 (12月25日—12月29日) |
25.少年闰土 26.好的故事 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书法课:临摹练习 |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
本单元教材以“走近鲁迅”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成就以及高尚人格,学习通过记叙事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其中有两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其余两篇是其他人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这样编排课文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通过典型事例等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3.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梦境“好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起个小标题。 5. 学习汉字结构的虚实和纵横原则,并在实际书写中掌握运用。 |
1. 读读课后指定的关于“我”的三个句子,联系上下文,注意带点部分,能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2. 能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
|
第十九周 (1月2日—1月5日) |
28. 有的人 习作8 语文园地8 书法课:纵横变化 |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自己搜集到关于鲁迅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借助题目中的提示和提问,写一篇习作,写一写由“有你,真好”这句话想到的“谁”。 4.学习汉字结构的虚实和纵横原则,并在实际书写中掌握运用 |
1. 能借助相关材料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注意写好场景,把事情写具体,写出这个“你”真好的原因,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
|
|
第二十周 (1月8日-1月12日) |
复习 |
|
|
|
|
|
|
|
|
|
|
|
|
第二十一周 (1月15日—1月19日) |
复习 |
|
|
|
|
|
第二十二周(1月22日----1月26日) |
期末调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