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课题研究活动20220302:多彩泥玩,以童心打磨匠心
日期:2022-12-13 16:45:35  浏览量:244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宋代、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现代的泥塑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新型的泥塑材料和表现手法更是推陈出新。我校于2016年3月初,在学校领导的引领、支持与鼓励下,张萍颖老师带领着12位学生开始泥塑制作的活动,并成立了最初的多彩泥玩社。社团选材放弃了传统的陶泥,而选择了更加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更加适合小学生动手操作的超轻粘土和树脂粘土,希望从选材开始就能为童心而设,更希望在社团的活动历练中孩子们能拥有一颗匠心!

从最初的精心选材开始,该社团发展至今,已有五年时间了,社团成员的选拔一直秉承着少而精的主旨,社团活动每周一次,目前每学期定期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人数稳定在20人左右。虽然社团人数并不多,但社团组织健全,从校领导到辅导老师到社团社长,以及参与的学生,都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由于学校发展、管理的格局改变,泥塑社团已从原盛泽小学随迁至2018年新独立成校的绸都小学。虽有变迁,但期间社团活动井然有序,自成立以来一直定期组织活动,且不仅仅局限于社团内部,而是以多彩泥玩社团为依托、以社团为试验田,进行泥塑课程的试验和开发。社团师生们还将泥塑的表现手法尝试与盛泽镇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学校文化进行融合,并将泥塑内容编撰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劳技小项目课程。同时,这一基本成型的泥塑小项目已收入于苏州市劳技教研员丁宇红老师所主持申报的江苏省十三五省级重点课题中,我们也将继续优化改进泥塑小项目,进一步优化社团活动内容、方式和范围,为后期社团规模的壮大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坚信一个优秀的社团,必定有它健全的组织和强大的后盾;我们坚信一个优秀的社团,必定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使自己不断的进取完善。借着本次优秀社团申报的机会,细细回顾一下多彩泥玩社在这三年里的成长与收获。

2016年6月,泥塑社团同学在校园里一炮而红,是因为这样一支临时组队的业余泥塑玩家队伍却在“周庄杯”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喜获大奖。该展示活动以“故乡的回忆,美丽的家园”为主题,因此老师和同学们选择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满戏”为作品主题。作品材料主要采用超轻粘土和树脂粘土,作品由古典的戏台建筑、典雅的荷花池景致、典型戏曲人物以及装饰物等组合而成,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小满戏”这一民俗活动。龚子慧同学的《牡丹亭》和辅导员张老师的《印象盛泽之小满戏》两项展评作品双双荣获全国一等奖。张老师说:之所以选择小满戏为作品主题,一来可以将地方文化特色与社团活动内容相融合,二来可以借此机会向孩子们传递我们盛泽镇上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更好的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艺术。

2016年10月我校在与澳大利亚唐古小学的友好交流活动中,泥塑社团的孩子们亲手制作了学校的吉祥物“和娃”赠送给莱斯利校长,同时还与莱斯利校长一同上了一堂精彩有趣的泥塑课。课堂中,社团小社员们的娴熟技法和灵动创意,赢得了莱斯利校长的肯定,课堂进行至后半部分时莱斯利校长也忍不住动手制作了一件作品,那是一条带着蓝色帽子的憨态可掬的毛毛虫。

2017年5月我校首次参加“花季杯”苏州市青少年国粹文化手工艺展评活动,活动中亮相展出的手工艺作品全部由泥塑社团提供,其中包括超轻粘土Q版戏曲人物系列、树脂粘土正比红楼梦人物系列《金陵十二钗》、树脂粘土复古仿真花卉项链系列、超轻粘土彩蝶水晶球系列等。活动过程中纷纷引来参展学校和路人的驻足观赏,泥玩社的同学们还现场展示了他们熟练的泥塑技法,不时的引来阵阵赞叹,更有不少路人甚至想要购买作品。

2019年5月泥塑社团辅导老师张老师再一次在苏州市级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开设泥塑课程的示范课——《胖胖的树袋熊》,又一次获得同行教师们的好评。这一课与2016年5月在苏州市教研活动中首次公开亮相的泥塑示范课——《可爱的章鱼宝》是同一系列的姊妹篇。张老师表示,这两次开课活动的成功,都离不开在社团里与小社员们在一起一次次的演练与改进,是社团带来了探索课程的契机,是小社员们的童心给予了课程设计的灵感,“教学相长”似乎也就是这样的意味吧!

社团成立以来收获硕果时老师和同学们总是万分喜悦的,在2019年5月吴江区的中小学劳技手工作品展评活动中,泥塑作品《花海里的美人鱼》,又一次荣获一等奖。在2020年苏州市中小学文化艺术节展评活动中,泥塑社团荣获二等奖。2021年张老师的泥塑课亮相苏州市小学劳动与技术评优课赛场中,又一次获得肯定并荣获一等奖。但一件优秀作品的打磨过程也是艰辛和不易的,孩子们总是需要一遍遍的修改作品的设计,更是经常因为某一个细节不满意就重头再做一次。在这样坚持不懈的作品打磨过程中,相信孩子们能很好的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不易,并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渐渐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