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是低年级“识字写字”向高年级“读写深化”过渡的核心载体,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串联8个单元,兼具实用性与成长性。
1.内容架构:围绕“自然之美”“儿童生活”“传统文化”“美好品质”四大人文主题编排,如第一单元“校园生活”、第五单元“留心观察”,贴合学生认知;语文要素明确每单元核心能力,如“学习默读”“运用关键句理解段落”“写清楚一件事”,实现“学练有目标”。
2.板块功能:单元内“精读课文(教方法)+略读课文(练运用)+口语交际(强表达)+习作(练写作)+语文园地(梳知识)”形成闭环,新增“快乐读书吧”引导整本书阅读,推动学生从“单篇学习”向“整本书阅读”拓展。
3.能力衔接:重点突破三大过渡难点——阅读上从“朗读”到“默读”,写作上从“看图写话”到“记事写人”,识字上从“集中识字”到“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为高年级语文学习筑牢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250个生字,会写200个生字,掌握“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再封口”等笔顺规则,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
2.能熟练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回读”,能带着问题读课文并画出关键语句;能有感情朗读童话、记叙文,读出角色语气。
3.能借助关键句理解段落大意,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积累优美词句、名言警句,能在口语和习作中尝试运用。
4.能完成300字以内习作,写清楚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能根据要求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无错别字。
5.能在口语交际中清晰表达观点,如“请教”时说清需求、“讨论身边小事”时有理有据,同时学会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测课文内容”“小组合作梳理段落”等活动,掌握阅读写景、写事类文章的基本方法。
2.借助“观察日记”“片段仿写”等练习,逐步掌握“按顺序写、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通过“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如《安徒生童话》)的阅读分享,养成“每天阅读30分钟”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课文中自然之美(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性之善(如《司马光》),培养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质。
2.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孔子拜师》),增强文化认同感;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乐于表达真实想法。
三、教学措施
1.识字写字教学:采用“情境识字(结合课文画面)+字理识字(讲解汉字起源)”结合的方式,如学习“枫”字时,联系“枫树的叶子像手掌”;每课课后安排10分钟“写字小练笔”,重点指导“耍”“睡”等易错字的笔顺和结构。
2.阅读教学:精读课以“语文要素”为核心,如教《海滨小城》时,通过“找中心句—画相关语句—说段落内容”的步骤,教学生“借助关键句理解段落”;略读课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用“阅读任务单”(如“课文写了小鸟的哪两件事”)引导思考。
3.习作教学:降低写作门槛,采用“片段仿写→完整写作→修改润色”的步骤,如写“一件有趣的事”时,先仿写课文中“动作描写”的片段,再扩展成篇;每次习作后开展“同桌互改”活动,聚焦“语句通顺”“有无错别字”两个基础要求。
4.口语交际教学:创设真实场景,如“请教”一课,让学生扮演“忘记带文具的同学”和“被请教的同学”,在模拟中练习表达;交际后用“星级评价表”(表达清晰、倾听认真、礼貌用语)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5.阅读拓展:每周安排1节“读书分享课”,让学生分享“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收获;每月推荐1本课外书(如《格林童话》),布置“亲子共读”任务,记录阅读心得。
四、教学活动计划
(一)第1-4周(对应单元:校园生活、自然之美)
1.“我的校园角落”观察实践: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花坛、操场等角落,用5分钟记录观察到的景物(如“秋天的花坛里,菊花有黄色和紫色”),课堂上以“小导游”的身份分享,锻炼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
2.《秋天的雨》朗读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中“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等比喻句,设计朗读语气(轻柔、欢快),每组推选1名代表进行班级展示,教师从“感情饱满度”“语句流畅度”进行点评。
3.生字闯关小游戏:针对前两单元易错字(如“蒲、英、耍”),设计“汉字寻宝”游戏——在黑板上贴出生字卡片,学生找出“笔顺错误”的卡片并纠正,正确者获得“识字小达人”贴纸。
(二)第5-8周(对应单元:童话世界、传统文化)
1.“童话小剧场”课本剧改编:以《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为例,小组合作改编1个5分钟的课本剧片段,分配“演员”“旁白”角色,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堂上进行表演,感受童话的人物情感。
2.“传统文化故事会”:结合《孔子拜师》,让学生提前搜集“不耻下问”“韦编三绝”等相关成语故事,课堂上每人用3分钟讲述,最后投票选出“最佳故事员”,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汉字演变”手抄报:围绕“礼、乐、书”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汉字,让学生查阅资料,画出汉字的甲骨文、金文、楷书演变过程,配上简单解说,班级展示后装订成“汉字演变册”。
(三)第9-12周(对应单元:留心观察、美好品质)
1.“观察日记”展评: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如绿萝)或动物(如小仓鼠),连续观察3天,每天写1篇50字左右的观察日记(记录“叶子长大了一点”“小仓鼠喜欢啃笼子”),挑选优秀日记在班级展板展示,教师标注“观察细致”“语句生动”等优点。
2.“身边的小英雄”主题演讲:结合《司马光》中“勇敢救人”的品质,让学生回忆身边同学“帮助他人”的小事(如“同桌帮我捡回掉在地上的笔”),用2-3句话组织语言,进行班级演讲,培养正向价值观。
3.“关键句找一找”小组竞赛:针对《金色的草地》《灰雀》等课文,小组合作找出每段的关键句(如“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最快找全且正确的小组获得“阅读小能手”称号,巩固“借助关键句理解段落”的能力。
(四)第13-16周(对应单元:四季之美、科学奥秘)
1.“四季诗句仿写”创作:先积累课文中描写四季的诗句(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引导学生仿写简单诗句(如“春天的风,吹绿了柳树梢”),将优秀仿写作品整理成“四季诗集”,在班级传阅。
2.“科学小问号”交流会:结合《大自然的声音》《水洼里的小鱼》,让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自然小秘密”(如“下雨前,蚂蚁会搬家”“树叶背面的纹路更清晰”),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为什么冬天的河水会结冰”),师生共同讨论解答,激发探索兴趣。
3.“习作片段仿写”练习: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中“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的场景描写为例,让学生仿写“公园里的小朋友”“市场里的蔬菜”等场景,重点练习“把事物写具体”,教师逐句批改并反馈。
(五)第17-18周(复习与总结)
1.“语文知识闯关”活动:设置“识字关”(听写易错字)、“朗读关”(随机抽取课文片段朗读)、“习作关”(补全“一件难忘的事”开头)三关,学生依次闯关,全部通过者获得“语文小能手”奖状。
2.期末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回顾“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课外书(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分享“最喜欢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情节”,最后每人推荐1本自己喜欢的书,形成“班级推荐书单”。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2025——2026第一学期低语教研组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