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研工作计划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日期:2025-03-05 13:10:18 浏览量:0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少数学生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较慢,准确率较低。本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困生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认识方向,测定方向,认识万以内的数,分米和毫米,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了解你的好朋友,期末复习等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对除法的认识,接触除法的试商,巩固表内除法,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打基础。本单元是除法
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例 1 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 2 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 3 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算法是教学重点,求商是教学难点。
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时、分、秒”单元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探索并发现 1 时=60 分、1 分=60 秒,会判断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建立 1 时、1 分、1秒的时间观念。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及相邻的时间单
位间的进率。本单元学习难点是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问观念,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是几时几分。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年、月、日及 24 时记时法奠定基础。
“认识方向”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平面图上的习惯表示。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一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便于在生活中更详细、仔细地认识物体所在的位置。二是会看简单平面图中的路线,作为方向知识的实际应用发展方向感。本单元教学注重和现实情境的联系,注重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体活动相结合。注重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本单元教学重点
是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是在详细场景中根据不同参照物确定方向。
“认识万以内的数”单元是在掌握了 100 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及相应数位:会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法及数中间或末尾有 0 时的读写规则,能依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
这些内容属于数学运算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也是后续学习多位数运算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万以内数的组成及读写。教学难点为比较数的大小和求近似数,及根据近似数的意义解答相关实际
问题。在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时要通过利用数位顺序表等手段理顺各数位上的数。
在利用多位数比较大小及求近似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找准对应数位,要在探究中培养推理意识,提高代数能力,要借助于直观图,提高计算能力。“分米和毫米”单元学生之前学习了厘米和米,理解了 1 厘米和 1 米的概念,能利用其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生活中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人类创造了许多长度单位,常用的从小到大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本单元只安排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
度单位的教学。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前两道例题教学新的长度单位,后第三道例题是不同长度单位的换算。改变长度单位能沟通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不仅有进率的关系,而且以一个单位表示的长度可以改变
成另一个单位表示的长度。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是整数加、减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安排的口算、笔算都是生活中需要的、经常接触的最基本的运算,笔算基本控制在三位数加、减的范围内。本单元适当加强了估算能力培养的内容,引导运
用估算解决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减、隔位退位减的计算过程较复杂,三位数加、减法笔算中连续
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隔位退位减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内容为认识角,所涉及的知识较简单。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只要求形成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图形,体验角有大小,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很重要,它是区分锐角与钝角的标准。以后辨认多边形的特点,认识垂直,画垂线,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高,都离不开直角。本单元只是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二学段还会继续教学关于这些角的知识。角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平面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都有角,角的数量与形状经常是多边形特点的具体表现。角的知识是学习多边形的基础知识,认识角,获得一些关于角的知识,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单元主要教学一些简单而常用的统计方法,会根据适当的标准,选用适宜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调查,收集并记录、整理信息,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得到的数据。用数据描述交流,体会数据能够反映或说明情况。
体验统计活动能获得需要的数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单元是在学习过简单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初次接触统计活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积累数据整理和分析经验,为后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
析数据,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按不同标准分类。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展开统计活动前教材单独安排例题教学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分类,引导在活动中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间的联系,体验整
理数据的常用方法,为后续学习统计及其他方面数学知识积累经验。
“期末复习”单元复习内容包括:认数知识、统计知识、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三位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及相关实际问题、乘法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及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等。复习重点:三位数加减法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和验
算,解决与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巩固图形、统计方面的知识。复习难点:用统计、图形、方位等方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数出复杂图形中角的个数,正确画出直角。联系实际生活判断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写。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统计
表的填写。
三、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比照等活动,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培养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
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培养观察、分析及恰当地数学表达的能力。
掌握试商的方法,会进行有余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运算能力。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和方法。
借助钟面的观察活动,能认识时间单位,知道 1 时=60 分、1 分=60 秒,会正确认读钟面上表示的时间。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能真正体会 1 时、1 分、1 秒的时间有多长,形成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思维能力。
知道 1 时、1 分、1 秒有多长,懂得遵守和珍惜时间,增强合作意识,能主动克服学习困难,收获成功喜悦。
在认识东、南、西、北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思考的意识。在合作沟通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及相应的数位,会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
法及数中间或末尾有 0 时的读写规则。
认识算盘,能在算盘上表示万以内的数。依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得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能根据 100 以内数的意义推导出万以内数的特征,体会类比思想。在认识万以内数时,体现类比意识,利用算盘图或数位顺序表等工具在探究数学特征过程中,培养推理意识,提高数学能力。借助于推理、归纳,理清多位数特征,提高
运算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米。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能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 100 以内)、整十数加整十数(和大于
100)、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大于 10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能正确地进行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估算。
结合具体问题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会进行加法和减法的验算。能通过估算确定两、三位数加减法的和或差的大致范围,以检验计算和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加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探索并归纳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增强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及对其过程和结果解释的过程中,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积累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养成独立思考和自觉检验的习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趣提高学习信心。
结合生活情景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理解角的概念,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能正确判断角,能比较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能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能正确使用角的记号,如∠ABC,∠B 等。在探
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能按照不同标准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到生活中调查相关数据,培养收集和整理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
的合作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充分利用生活经验设计活动激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体会、理解相关算理算法。在实践中提升认知,培养数学素养。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
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